在班级组织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其对象的复杂性、认知者的主观性以及认知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时不能及时、准确传递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不能很好地人际沟通,因而班主任工作难免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大部分是由于社会认知效应产生的消极影响造成的。社会认知效应,指的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班主任工作中常出现的社会认知效应有:
一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1、首因效应。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彼此所形成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中,个体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下判断而形成第一印象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在班主任与学生首次接触时,双方相互观察比较仔细,注意比较集中,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师生的信赖程度和交往深度与第一印象有直接关系。但第一印象只能作为对人知觉的起点,而不能作为终点。师生接触的时空有限,这就影响到二者交往的频率与深度,也就是说,初次接触,师生不可能互相作出全面的评价,不可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根本面貌,难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2、近因效应。个体对熟悉的事或人的最近、最新的信息会留下清晰的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这就是所谓的近因效应。这种效应多出现在班主任工作已开展起来,这时,班主任或学生的行为出现新的变化就会影响或改变二者间原有的看法,促使师生改变第一印象。作为班主任来说,应重视自己和学生的最近表现,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同时也应避免由于学生近期不良表现而全盘否定对其原有的良好评价。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当个体对他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如常言所说的“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等。该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严重者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在班级工作中,这种效应会产生不良后果,班主任要注意防止发生晕轮效应,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识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又要了解学生的不足,不能仅凭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做出终结性的鉴定,尤其在选择、征用班干部时,更应力求避免这种效应的发生。
三、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又称为定型效应,这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社会认知中便将这种相似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便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仅很难改变,而且人们在社会认知中会用它去“同化”某一个体,只要某一个体被“同化”到群体中,对群体的刻板印象自然也适于认识这个人。类别化在社会认知中可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简化人的认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人们不可能完全将他人的所有的特性搞清楚,当知道某人属于某个群体时,根据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可对其有个大概了解。但是,类别化常常导致社会认知出现错误,因为过分简化会隐没了某些个体身上独特的东西。群体中的有些个体虽属于某个群体,但其特征并非与群体特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类别化就会导致过度概括的错误。在当前社会转轨时期,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仍拿以前形成的社会刻板印象去认识人,往往会出现错误。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决不能仅凭刻板印象主观地给学生下评语,更不能人为地将学生随意地划归到某一群体中。
四、 归因分析
社会认知归因就是观察者根据他人或自己内在心理或外在行为,指出其心理状态原因的认知过程。这种归因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归因并不总是正确的,有时会出现归因偏差。这些偏差有的来自动机,有的来自认知,基本归因错误有:(1)在个人行为的归因上,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2)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差别:行动者倾向于作情境归因,强调情境的作用;观察者倾向于做内部归因,强调行动者的特点的作用。(3)自我服务倾向:即人们愿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结果归因于情境。(4)自我损害倾向:如一个人失眠,他就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很差,反而更紧张,更难以入睡,即这种归因只能使失眠更严重。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对学生过错和学业不良原因如不能进行正确归因,就很难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甚至损害师生关系,影响班级工作的展开。
五、宽大效应
宽大效应也称积极性偏差,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评价会使被评价者和评价者都感到愉快,因此人们宁愿积极地评价他人。在缺乏其他信息资料的情况下,认知者一般对他人会作出宽大的估计。在具体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要恰当运用宽大效应,对学生偶尔过错或小过失要宽大处理,但对积习难改的学生要适当给予惩罚与批评,尽量做到严慈有度,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六、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无意识的将自己的个性倾向推衍到他人身上,以此解释他人的行为和心理。这种投射常常能敏感觉察到他人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如当两个人的兴趣、态度、愿望、思想层次都很类似时,我们会比较重视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行为的解释。投射具有发人深醒的感染力,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每个人所处的社会情境千差万别,因而这种以己度人的认知方式,也会带来认知偏差。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时,不要自作主张,要放开学生手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发挥其想象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通过对以上社会认知效应的讨论,可以看出,人们的心理或者所在环境的某些情形,强有力地影响对他人的认知过程,这些影响对认知的准确性起着正面和负面的作用,特别是一个人对这些效应全无察觉时,它们很可能正在影响认知过程,导致认知偏见。